RESUME Reloaded

學友仔女, 談社會, 論政經, 講文化, 搞藝術....... 過生活

29 November 2006

用影像說故事

因工作需要請了一位攝影師來為學生講個workshop,因為不想是一般的教攝影,我特地要求攝影師先生強調如何用影像說故事、用影像去帶出更多訊息,希望那些不喜文字的學生可以得到啟發,知道影像也可以表達很多訊息,令他們可以嘗試投入更多。想不到我也因而獲益不少。
先前已知該攝影師曾與oxfam合作製作了一本相集,紀錄了內地民工的旅程,亦知其興趣是以攝影去紀錄、甚至演繹一些議題,所以才膽敢要求他多說一些如何以影像說故事。
這是攝影師的個人網 ,有興趣可去看看,我也是看到他的biography才知他也頗厲害。原以為他會用他的相作例,他卻介紹了另外兩個網站,都是一些photo-journalist的網。

PhotoVoice
這是一個志願組織,希望利用影像發聲,令一些邊緣社區的得到改善。
攝影師先生好像也希望類似的力量也可以在香港出現,其實亦有組織做過近似的事,我記得就有性工作者的影展,不過似乎在香港推行的在組織上、規模上、效果上都未曾令人滿意。大家都可以想想有沒有甚麼project可做?

VII Photo
這是另一個網,社會學的意味比較重,在它的features內,有不同攝影師的不同主題故事(photo essays),是更多的社會現象和study。
我也未有時間細看,攝影師先生用作例子的是Lauren Greenfield,她圍繞的大多是現代女性的身體,有一個photo essay就叫作Girl Culture,更厲害的是有一個photo essay是Beauty in Hong Kong,相信香港也未有人如此紀錄過。每一個photo essay、每一輯相都會附以一段文字說明,以令讀者明白攝影師在相片背後的訊息。

幾個網內都有不少值得細味的故事,有時間的話去看看吧!

25 November 2006

內地名菜

內地名菜
昨天普通話老師說一些在內地餐廳出現的名菜!(不是甚麼鮑魚、東星班‥‥‥)

1) 母子同心  
當然不是指我和林沛庭,而是一碟炒黃豆芽(幻想下黃豆芽的樣)
2) 白馬王子  
豆腐加一張劉德華的照片 
3) 火燒大使館 
燒豬大腸 (大腸的用途是‥‥‥)
4) 心痛的感覺 
一杯$150的清水 (荷包是不是好肉痛呢)
5) 絕代雙嬌  
一碟青椒及紅椒

好有創意!不過價錢還有創意!至少每碟100元!
見各位都要努力工作,你們一定好辛苦,東東將一些我普通話老師說的趣聞放在bog到。希望你輕鬆一下。雖然我老師常說笑,不過她的笑話的諷刺性好深。^^

22 November 2006

讓歷史透視末來

見sunfai寫得興起,東東都寫寫一些東西。希望利用這文章可以表達我對人文學科生存空間還有期望。 事實上,相比下林媽媽更愛歷史。我曾經問過她及她的師妹。她們學校的人文氣質更濃。因此,我心中十分欣賞培道。最後再多謝大家看我的歷史回顧。

讓歷史透視末來

林媽媽對我最大影響不是她叫我入c.v。(不好意思!)。她是令我重新發現研究歷史的價值。在香港讀Business的同學如果會對歷史有興趣真是少數,我希望不會是異類。在香港的環境下,研究歷史的出路,老實說,真是不多。縱使歷史系的簡介常說你可以在商業、教育、文化等不同界別工作。不過在一個so-called多元的香港地,讀歷史會被形容為一夜風流的事。

可能因為家人在大陸一群經歷過文革的前讀書人,因此他們對歷史十分重視。大約小一時,我已經聽過家人說到文革、共產黨的問題、國民黨的問題、六四‥‥‥。從小時,我看報紙時最喜歡看報紙介紹香港歷史及西方歷史。小學書架上的國旗小百科及歷史連環圖從來走不出我的手。最高紀錄是我可以每年看一本國旗小百科七八次(直至初中)。我當時最喜歡一邊食揚州炒飯,一邊看書。當時我感覺歷史好像說故事。

九八年是86人升中的日子。我不是直接升讀顧記,我是經歷一連串的入學試才可以入讀。(原因︰我懶)。對學校的感覺好像六十年代的香港人︰難民。我巴不得離開學校。因為顧記從來不會是我首選。不過,沒有想到我會因為幾科人文學科而愛上學校。當中是特別歷史。

我們學校強調「仁愛勤誠」。當中,老師對我們的關心是學校的文化及傳統。第一個令我接觸歷史的不只是一位歷史老師,而是一位間中教中史的中文老師。劉婉玲老師是在中文大學中文系畢業。她教我們中史。她強調歷史的趣味及以古借今的重要性。她雖然年輕(又美麗),不過她的歷史功力一點兒不差。她對清朝的歷史是十分熟悉。她不只教書,更是教育。她十分培育我對歷史的興趣。她知道我對民國史特別是蔣介石及四大家族的歷史深感興趣,她會不斷推薦一些書給我看。

在初中的教育內,人文學科所佔的比重不少。而且無論是社會科、中史科、中文科、英文科的老師,他們都十分重要發展你的興趣。(當然你有興趣與否是你的個人決定。)於是,我在中三時已經決定成為文商組的同學。

會考班的生活其實是多姿多彩,甚至風流。在我的選讀的科目中,歷史及商業是我特別愛。愛歷史科的原因是因為我是第一次正式接觸西方近代歷史。因為我從來接觸過這段歷史。對它充滿期待。所以毛俊輝曾經說過你對某一件事的愛一定會包含一種sexuality。的確,西方史令我得到不少滿足。我們的老師是史sir。史sir由中一看到我大,他是一個十分爽直的人。上他歷史堂,他好喜歡用不同的表達的手法去展現歷史及現在的關係。在討論西方近代歷史時,他強調連貫性讀歷史。因為他現在都一直堅持西方史一定要最起碼由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歷史開始。

的確,中四五的蜜月令我對歷史開始有一份愛。不過,我當時不知道我愛上歷史。

預科的歷史生活不浪漫,是辛苦。因為開始時不習慣毛sir的教法。在中四五時候,我好習慣一種填鴨的教授。不過,毛sir強調一件事---思考。他不斷要求我們從一個宏觀的角度看一件事。他曾經說歷史是一科社會科學,你提每一件事時請提出證據,如果不是social science為何要加上science。他是顧記中歷史功夫最了得的一個。因此,他最喜歡研究一件不尋常的常法去研究。他在大學曾經以西方balance of power的學說去研究三國時代。在預科的兩年中,自信心是不斷被打沈。後來經他及我一位同學的指點下,我才明白歷史之道。

可能你會奇怪我為什麼沒有選擇歷史系。當時因為我另一位商業科老師常常鼓勵我去學習新事物。於是我中一研究股票市場,中二研究公平競爭法、中三研究全球化及知識型經濟、中四研究香港機場定位及開放天空政策、中六研究香港經濟。我以為商業是研究為主。我看到商科有得研究Organizational Behaviour、Operations Management、Strategy Management,我認為我可以學習更多不同的事情。因此,我選擇Business。

點知‥‥‥上了半年課,不是我expectation。心情灰了。在我第一年時,我都是背背背‥‥‥不是一些有意思的背誦。學習的事物並不是想像的多。簡單一句︰get loss(要知道get loss一事,請看回我之前的日記)。在思考的過程中,林媽媽時不時說起歷史。於是我開始發掘歷史的意義。歷史的借古說今性、連貫性及思考性等不斷在我心中旋律。我也下了決心我一生人一定要讀中大的歷史碩士。

看了晨輝的文章後,好認同每一個社區有本身的故事。有開心、有不開心。歷史便要讓後人再了解當中的故事。歷史是一件十分抽象的事,最起碼你不可能用錢買。不過這是你對一個文化的尊重。研究歷史其中一個重要元素是身體力行。用心去尊重及關心社區的過去及發展。這是歷史科的最高層次。

歷史研究最需要是一個學術自由的環境,容許不同的人去用一個理性的態度去了解歷史。因此,以前的史官是拿生命去工作。不過,現在的環境是不是理想?這真是要大家去深思。現在的限制可能不再是一些政治上的限制,而是一種生存空間的問題。坦白而言,我都不敢說生存空間有多大,只希望再有多一些的老師會以他們人文情懷去感染同學去愛上他們的科目。我也希望用我的例子去說讀歷史是可以有空間。

最後以我e-mail的署名作總結

「迷宮般的城市,讓人習慣看相同的景物,走相同的路線,到同樣的目的地,習慣讓人的生活不再變化,習慣讓人有種莫名的安全感,卻又有種莫名的寂寞。而你永遠不知道,你的習慣會讓你錯過什麼。」幾米【向左走,向右走】

21 November 2006

深水埗

(This article is deticated to Betty :P)
年紀很小就不時會去深水埗, 因為父親參加的社團總部就在深水埗。

我對長沙灣道上的時裝批發店、麻雀館都很熟悉。特別是已執笠的香城酒樓, 我記得小一上學期期中考的成績表就是在那裏給父親看的。我幼兒園畢業時考第一, 那次考第四, 初上小學的我特別緊張。 爸爸看罷成績表, 問以我盡全力沒有, 我說未盡全力; 他笑笑口說你未盡全力就考第四, 下次盡力就好了。我深深的舒了一口氣, 從此知道父母對我的要求不是要考第幾名, 而是否盡人事、安天命。

到中五的那個暑假, 是九七年吧, 因為有空, 經常拉著一伙朋友上社團做義工。我們在天台的那間僭建屋內說著笑, 籌備那名為「讓歷史透視末來」的香港近代史展覽, 殊不知已在接受老爸設下的愛國教育, 我對 “省港大罷公”、 “沙面慘案”的認識就是來自深水埗。

我和一眾友人們首次見到性工作者就是在福榮街/福華街那裏, 老實講, 很嚇人。在天台上我們看著一班又一班的航機從西面飛來, 越過頭頂到石硤尾拗彎降落, 記下了我們青春的躁動。

後來年紀漸長, 逐漸了解到深水埗原來是香港其中一個最貧窮的社區, 覺得自己的社團紥根基層很有意思。現在很少往那裏了, 但總忘不了鴨寮街的舊貨與咸書店, 總會想起公和豆品、劉森記麵食、譚仔記米線, 以及金輪的外賣。
------------------------------

今天放假, 在家裏吃晚飯時看了《鏗鏘集》, 介紹培道中學為了重建舊校, 搬到深水埗的故事。

一直以來培道中學對我來說, 就是一位好朋友的母校而已。看罷這故事, 我走到它的網頁一看, 覺得特有意思。原來培道中學跟培正、嶺南、真光等校一樣, 來自廣東, 和粵港的故事有著糾纏不清的關係 (唔知廣州舊校仲係唔係度呢?)。它一方面宣揚基督教, 一方面堅守母語教學的傳統, 不正是近代中國在現代化道路上跌跌碰碰的寫照? 更令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 網站除了例牌的介紹學校特色及學業成績, 有一頁是職員工友的心聲。一所學校有深遠的歷史已經難得, 能有這樣的人文關懷, 著實讓人不得不喜愛它了。

這套《鏗鏘集》講校長、老師、學生如何適應校舍暫從九龍塘暫搬往深水埗的歷程。學校對舊校舍的一段情故然感人, 惟對搬往新區的anxiety也相當搞笑。明白的, 穿白色旗袍校服的培道學生走進深水埗, 校方有 all the ‘good’ reasons去擔心。

但, 我寄望培道師生在適應深水埗的生活後, 能在這暫住的兩年發揮其「愛誠貞毅」的精神, 關心深水埗這個社區。我深信以其深後的人文傳統及基督精神, 培道師生在08年遷回九龍塘校舍時, 會帶著更多對深水埗區的理解、關懷。